酒店標識設計品牌商品真的充斥于任何角落嗎?盡管有人提出以上疑問,但我們的每一天的確被包圍在堆積如山、豐富多彩的品牌世界中。
在充滿各種商品和各項服務的環境里,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無論做什么似乎都與品牌密切相關。不知各位有否同感,也許由于年齡或生活方式的不同,選擇的品牌會有差異,但想必每個人都處于品牌的包圍之中。
比如從我的一天說起,首先由“索尼”電視的叫早功能取代了鬧鐘,開始了新的一天。刮臉的“布朗”剃須刀,化妝的資生堂“奧絲莉”潤膚品,都是我長期喜好使用的。另外,早餐桌上的“山崎”面包、“麥氏”咖啡、“凱高曼”醬油以及蛋黃醬、湯汁、調味料等無不出自品牌商家。西服、襯衣雖然沒有特定,但從商標和配飾的小標記來看,想必也是名牌。領帶是“迪奧”或“蓮娜麗姿”牌,總之大多是品牌商品。
到了辦公室,用的是“富士通FMV”臺式電腦和“索尼VIAO”高級筆記本電腦,系統裝的是“WIN2000”,郵件軟件由“NETSCAPE4.7”支撐。如今利用“全球通”移動電話和電子郵件來辦公已成為主流,“夏普”傳真機已顯得有些落伍。
我喜歡旅行,再遠也驅車前往。即便去“夏諾威”俱樂部打高爾夫,也是由我自己駕駛。始終用的是“豐田”轎車,如今已升級為“皇冠”。用哪種汽油似乎并不重要吧,可我如今卻選定了“新日本石油”。說到購物,無意中就會走進“無印良品”、“東急百貨”、“高島屋”等名牌商家。閑暇時光顧小酒吧、餐廳,雖無刻意追求,但似乎也離不開品牌店。說到清酒,自然首選“久保田”,如果是葡萄酒,當然要喝“美露特”。
在國內出差時,首選乘坐網絡齊備的“全日空”航班,手提箱用“路易威登”,相機是“索尼”數碼機,手上帶的“歐米茄”表,常備藥品無外乎“太田胃散”和治感冒的“普利康”。
品牌商品真的充斥于任何角落嗎?盡管有人提出以上疑問,但我們的每一天的確被包圍在堆積如山、豐富多彩的品牌世界中。品牌商品沖擊著今后命運,到哪一站為止尚不得而知。如果不是這樣,也不會有那么多提供品牌的制造商。
另外,泛濫于狹小的家中的各式品牌,能夠安穩地停留到何時呢?我家中現在就有兩種品牌的家用電腦。移動電話還可能換成“AU”牌。早餐面包偶爾用酒店制品,絕無一定之規。外出時看見自動售貨機,投進120日元只是順手之事,喝罐裝“BOSS”咖啡也好,“WANDA”咖啡也無所謂。如果是托運物品,委托“大和”公司好呢?還是交給“塘鵝”公司?也許還會
選擇“你好”郵局。盡管頭腦中浮現著相信品牌服務的概念,但通常會根據就近、方便的原則行事。
通常,一旦形成了多品牌市場,那么很難再平靜地回到品牌生活之中。起因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嗜好、性能價格比觀念不同。另一方面,企業由于產品開發力、市場觀察力、預見性、應變能力、新競爭品的加入等多種環境產生的條件不同,確立可信度將越來越難。在衡量與其他競爭品有多少距離的同時,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為了吸引新顧客的精力消耗戰中。
多領從自身體驗說起,考慮到成本,并非一般的企業通過努力都能成功地將產品推向市場,并對其進行維護、加強,使之成為長期暢銷品。但是,把商品送入市場如同養育子女,為使其將來成為優秀人才一樣,在不斷投資的同時,還要時刻關愛。企業也應如此。但是現今的狀況又如何呢?
首先讓客人接觸商品,從中體會到使用的滿足感,于是就可能誘發其下次有機會繼續購買,并且發揮出像預報器那樣傳遞給其他客人的影響作用。雖說這很難,但作為企業的一種愿望,須盡力而為。
為了達到這一愿望,面對市場和顧客,企業努力表現出親近感及服務意識。這樣的做法果然卓有成效嗎?現在下結論雖為時尚早,但仍不失為培育商品的主要話題正如“棄兒政策”已成為當今社會風潮,屢屢使人掛念著,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是否懈怠了對商品的培育。舍不得花教育費正常的市場促銷費的現象,的確令人擔憂。忽視對品牌能力的培育,在與對手的競爭時注定要失敗,如果被迫卷入品牌更新之戰,那么想要長期暢銷更無指望。效益低下的狀況持續得越久,越會扯企業業績的后腿,而且無力提高促銷費。想必哪家企業都會有一兩件這樣的產品或服務項目。為了解除這種困擾,給予已經失去方向的品牌什么靈丹妙藥能使其繼續前進呢?“酒店標識設計策劃”的出發點正在于此。
人和時代設計
品牌設計、VI設計、標識設計公司